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8-20 23:12:19
作文一:絕境中的創新之光
屠呦呦團隊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過程,是韌性激發創新的典范。當傳統提取方法屢試屢敗時,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從《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的記載中獲得靈感,改用低溫萃取法,最終攻克了抗瘧難題。這告訴我們:韌性不僅是堅持的力量,更是在絕境中打破常規、開辟新路徑的創新智慧。
在科研的困境中,韌性往往表現為對固有思維的突破。愛迪生發明電燈時,試驗了上千種材料都失敗了,有人嘲笑他“浪費時間”,他卻回應:“我只是知道了哪些材料不行。”這種在失敗中不斷調整方向的韌性,讓他最終找到了鎢絲這個合適的材料。同樣,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時,面對“水稻沒有雜交優勢”的權威定論,用六年時間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實踐打破了偏見,開創了雜交水稻研究的新領域。
當下,很多人在困境中墨守成規,卻不知韌性的創新力量正在于“換條路走”。就像畢加索在傳統繪畫的瓶頸期,開創立體主義,用破碎的視角展現世界;就像喬布斯在手機行業同質化嚴重時,推出沒有鍵盤的觸屏手機,顛覆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他們的故事證明:絕境不是終點,而是創新的起點,而韌性則是連接兩者的橋梁。
韌性的創新力量,在于讓我們在“此路不通”時,有勇氣探索未知的路徑。當我們像屠呦呦那樣,在絕境中保持開放的思維和探索的勇氣,終將發現:看似無解的困局,往往藏著柳暗花明的新可能。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