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9-13 22:26:42
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
1.商業中心的形成條件:
①周圍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及銷售區,也就是服務區;
②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便于商品的集散。
2.上海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的原因
①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勢平坦;
②交通便利,便于商品的集散;
③地處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
④本身擁有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
3.我國主要的進出口商品:
①主要進口商品:礦產(鐵礦等)、木材、精密儀器、糧食,等;
②主要出口商品:通信產品、鋼鐵、陶瓷、機電產品、服裝和紡織品、農產品、高技術產品、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產品、醫藥產品,等。
4.我國部分旅游勝地
①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湖北)、滕王閣(江西)、岳陽樓(湖南)。
②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
③四大石窟藝術——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④華夏五岳——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
⑤七大古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洛陽、開封、西安。
⑥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⑦我國十大旅游勝地——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始皇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安徽黃山、杭州西湖、臺灣日月潭。
北方地區
1.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
2.華北平原河流多水患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成因:
①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年際變化大,且多暴雨,易使河水暴漲;
②黃河、海河等干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塞河床;
③植被覆蓋差,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洪峰流量;
④河流水系特點的影響:海河為扇狀水系,入海河道單一,排洪不暢。黃河下游為地上河;黃河中游河段是東西對稱水系,雨季時間一致,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暴漲的特點;且黃河下游從較低緯流向較高緯,冬春季節易形成凌汛。
(2)治理措施:
①上游修建水庫。
②中游: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海河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
③下游:黃河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海河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3.北方地區發展種植業的條件:
(1)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水熱配合較好;東北地區冬季積雪厚,夏季日照長;黃河中下游地區秋季晴天多。
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肥沃。
③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連片,便于機械化耕作;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2)不利條件:
①東北地區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受寒潮影響大;西部風沙威脅大。
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緊張,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鹽堿化嚴重。
4.華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三大障礙——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
5.天津發展化學工業的條件
①靠近華北油田和長蘆鹽場,化工原料豐富;
②發展較早,基礎較好;
③水陸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和產品的運輸;
④市場廣闊。
6.長蘆鹽場的形成原因
①位于渤海西岸的華北平原沿海,有遼闊平坦的泥質海灘;
②該地雨季短,旱季長,晴天多,雨天少,特別是雨季前春季和初夏的兩、三個月,天晴風多,氣溫較高,蒸發旺盛。
7.山西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的有利條件
①山西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②位置適中,有便利的鐵路運輸條件可以將煤炭運往全國各地;
③有超高壓輸電線將煤炭轉換成的電能輸出;
④市場廣闊。
8.天津開發濱海新區的優勢區位條件:
①地理位置優越。濱海新區位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對外聯系緊密。
②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地熱、海洋資源;
③有大量開發成本低廉的荒地和灘涂;
④有海港、飛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海陸空交通便利;
⑤緊緊依托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有科技和人才優勢;
⑥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位置,背靠“三北”、依托京津冀,消費市場廣闊;
⑦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⑧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許多優惠政策。
9.北京市的主要城市職能——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10.北方地區的環境問題:東北地區主要有黑土沖刷、濕地和森林破壞、環境污染等;華北地區(平原)主要有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地面沉降等;黃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旱澇等。
11.三江平原沼澤廣布的成因
①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
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③有凍土層分布,地表水和土壤表層水分下滲困難;
④河流眾多,且河流凌汛等造成河水泛濫。
12.華北地區土壤鹽堿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較少、蒸發旺盛;②地勢低平、洼地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水位上升,由于蒸發旺盛,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分的蒸發,而上升到土壤的表層,鹽分在地表聚集,形成次生鹽漬化。
13.華北地區水鹽運動的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相對穩定。14.華北地區冬春季節多風沙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干旱時節尤其是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地面干,易起沙②冬春季節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③冬春季節多大風;④臨近沙源地。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嚴重②建筑施工揚塵。
1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成因:
A、自然原因:①降雨集中,夏季多暴雨,沖刷力強;②黃土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易被侵蝕;③植被覆蓋率低,對地面的保護性差;④地表破碎崎嶇,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B、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①濫墾濫伐、過度放牧;②修路、采礦等對地表的破壞;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2)治理措施:①生物措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②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筑梯田;③農業技術措施:壓縮農業用地,建設穩產高產農田;④開礦中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⑤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
2.長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面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制,形成高溫、晴朗、干旱的天氣。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3.華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
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
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
④西南地區易發生干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4.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1)有利條件:
①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水熱資源豐富;
②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利于種植業發展;
③南部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最好,有利于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④河湖眾多,既灌溉便利,也利于發展淡水水產業;
⑤瀕臨廣闊的海域,可發展海洋水產業;
⑥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于發展林業生產;
⑦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2)不利條件:
①季風氣候,氣象災害多(梅雨期的洪澇、盛夏的伏旱、春季的低溫陰雨、寒潮凍害、沿海地區夏秋季的臺風);
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于種植業的發展。
③云貴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農業發展。
5.臺灣布袋鹽場的形成原因
①位于臺灣西部平原沿海,有寬廣平坦的泥質海灘;
②地處臺灣山脈的背風坡,晴天多,雨天少,蒸發旺盛。
6.湖南、江西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有利條件
①湖南有冷水江銻礦、水口山鉛鋅礦、江西有德興銅礦、大余鎢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豐富;
②該地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可提供廉價電力;
③工業基礎較好;
④交通便利。
7.上海市的區位優勢:
①交通便捷。上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間位置,地處長江航線的出海口,有京滬、滬杭鐵路聯系全國鐵路網。
②經濟腹地廣闊。上海位于我國沿海、沿江兩大經濟地帶的交叉點,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帶——滬寧杭城市帶的核心城市,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多以這里作為進出海洋的門戶,并可通過鐵路、公路等同全國各地連接,與我國廣大地區有廣泛的經濟聯系。
③勞動力素質高。勞動力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商品經濟意識。
④農副產品供應充足。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農業基地之一,可以為上海市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農副食品。
⑤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8.我國最先在東南沿海建設核電站的原因
①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
②本區煤、石油等常規能源缺乏;③核電站燃料運輸量小,地區適應性強。
9.解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源不足的措施——可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回答。
(1)開源方面:
①開發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海洋能,建核電站;
②引進能源(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和國外進口。
(2)節流方面:
①發展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
②提高全民的節能意識;
③調整產業結構等等。
10.臺灣經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農產品加工工業和紡織工業為主;20世紀60—70年代,利用多優良港口及勞動力的優勢,吸引外資,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和能源,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形成了以桃園為中心的北部工業區和以高雄為中心的南部工業區兩大工業區;20世紀80年代后,高科技產業和重工業發展迅速,建立了新竹等高科技工業園區(“臺灣硅谷”)
11.香港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①北靠祖國大陸,南近東南亞,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
②有便利的海運和航空運輸,是中國大陸出口商品的重要轉口港;
③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政策優惠;
④中國大陸為香港提供淡水、原料、燃料、副食品和建筑材料等,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地理特征
2.天山北坡降水比南坡多的原因——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西部有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可以進入,含有一定水汽的氣流在天山北坡被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故天山北坡和準噶爾盆地降水較多;而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地形十分封閉,海洋水汽很難到達,故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降水較少。這也使得準噶爾盆地植物生長條件比塔里木盆地好得多,使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比塔克拉瑪干沙漠小得多,并且大部分沙丘被植物固定起來,可作冬季牧場,而塔克拉瑪干沙漠則多流動沙丘。
3.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晝夜溫差大。這樣,白天日照強、氣溫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制造糖分;夜晚氣溫低,植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能量少,有利于植物體內糖分(有機物質)的積累。由于同樣原因也使新疆等地農作物單產較高。
4.西北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A、有利條件:
①煤、石油、天然氣、稀土等礦產豐富,可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和燃料,并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
②羊毛及及其他畜產品產量大,品質好,具有市場競爭優勢;
③屬于西部大開發范圍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政策優勢;
④地域遼闊,國境線漫長,有發展邊境貿易的優勢。
B、不利條件:
①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氣候干旱,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這極大地阻礙了本區經濟的發展。
②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制約本區經濟的發展;
③教育和科技落后,人口素質低,人才缺乏;
④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資金。
5.青藏地區獨特的高原氣候的特
①光照強,日照時間長;
②冬寒夏涼,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
③空氣稀薄,氣壓低,缺氧;
④降水量較少;
⑤多大風。
6.青藏地區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
①白天,太陽輻射強,氣溫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晚上,氣溫低,植物呼吸作用弱,能量消耗少,有利于農作物養分的積累。
②氣溫低,農作物的生育期延長,使高原上的麥類作物有充足的時間積儲營養物質,產量高。
B、不利影響:
①氣溫低,無霜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只適宜喜涼(耐寒)作物的生長
②特殊的高原氣候只適宜放牧能適應高寒、缺氧和低氣壓的牲畜,發展高寒牧業。
7.青藏鐵路修建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建設意義
A、主要問題——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
B、建設意義
①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有利于合理布局交通網;
②有利于促進青藏地區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拉動經濟的發展;
③有利于促進西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
④對于鞏固國防,維護民族團結具有深遠的影響。
8.我國各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
9.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秦嶺——淮河:
①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③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④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⑤8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⑥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界線;
⑦≥10℃積溫4500℃等值線;
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⑨河流冬季結冰與否的分界線;
⑩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水田農業區與旱作農業區的分界線;
12水稻和小麥集中產區的分界線;
1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
①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
②東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分界線;
③半濕潤與半干旱地區分界線;
④4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⑤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⑥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⑦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⑧草原植被與森林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⑨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
⑩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
(3)太行山:
①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分界線;
②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
③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界線;
④山西省與河北省分界線。
(4)長城:
①4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②半濕潤與半干旱地區界線;
③暖溫帶與中溫帶分界線;
④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
⑤冬小麥與春小麥區分界線;
⑥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
⑦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分界線;
⑧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界線;
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線。
[長城以北為草原、荒漠,以南為森林、草原;以北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以南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相當于≥10oC積溫3400oC等值線。]
(5)南嶺:
①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分界線;
②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分界線;
③廣東省與湖南和江西省的分界線;
④江南丘陵與兩廣丘陵分界線;
⑤長江與珠江流域分界線。
⑥大致相當于一月均溫10oC等溫線。
(6)賀蘭山:
①2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②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分界線;
③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④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⑤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分界線。
(7)天山:
①塔里木與準格爾盆地分界線;
②新疆北疆與南疆分界線;
③暖溫帶與中溫帶界線。
④相當于≥10oC積溫3400oC等值線;
⑤以北為固定沙丘,以南多流動沙丘;
⑥以北以春小麥、甜菜為主,以南以冬小麥、棉花為主。
(8)武夷山:
①福建省與江西省的分界線;
②浙閩丘陵與江南丘陵的分界線;
③閩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9)祁連山:
①甘肅省與青海省的分界線;
②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③河西走廊與柴達木盆地的分界線;
④青藏高寒地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
(10)巫山:
①湖北省與重慶市的分界線;
②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③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1)大巴山脈:
①四川盆地與漢水谷地的分界線;
②四川、重慶與陜西省的分界線。
(12)昆侖山脈:
①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②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線;
③西藏與新疆的分界線;
④青藏高寒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
(13)唐古拉山——青海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分界線。
(14)巴顏喀拉山——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
河谷農業、壩子農業、綠洲農業、灌溉農業和基塘農業的差異
(1)河谷農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以青海的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最為典型。在青藏高原,只有這些地區海拔低,氣溫較高,土壤比較肥沃,適宜耕作,成為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2)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地區,當地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水滲漏嚴重,土層薄,不利于耕作。只有被稱為“壩子”的山間盆地條件較好,成為農業區。
(3)綠洲農業:分布在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等干旱地區。有地下水出漏的地區和河流、湖泊沿岸因為有灌溉水源而成為發展農業的理想地區。綠洲農業多呈帶狀、串珠狀分布于荒漠的邊緣地區。
(4)灌溉農業: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依靠水利工程發展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5)基塘農業: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方式。在三角洲低洼地帶開挖為塘養魚;較高地帶培土為基,種桑和甘蔗等。基塘農業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典型形式,是一種生態農業和混合農業。
2、青藏高原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的原因
(1)年溫差小的原因:夏季,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不太高;冬季,由于所處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并且日照時間較長,氣溫不太低,所以年溫差較小。
(2)日溫差大的原因:白天,由于地勢高,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等原因,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地面獲得的熱量較多,氣溫較高;夜晚,由于空氣稀薄,大氣的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差,氣溫低,因此日溫差較大。
3、夏季風的強弱與東部地區降水的關系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帶從成因上講屬于鋒面雨,是來自海洋的夏季風(溫度較高)與南下冷空氣之間交匯形成的。在春季和夏季,夏季風逐漸加強、冷空氣逐漸減弱,此時雨帶向北移動,在長江流域停留一段時間,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在鋒面影響下,形成梅雨天氣。在夏秋之交,夏季風減弱,西北風加強,雨帶南撤。有些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偏強,位置偏西、偏北,導致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增強。在強大的夏季風的推動下,雨帶北進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時間短,長江流域以及整個南方地區降水減少。對于北方地區來講,雨帶來得早,走得晚,降水較正常年份多,也就是南旱北澇。反之,如果副高勢力弱,則夏季風弱,結果是南澇北旱。
4、影響我國的準靜止鋒準靜止鋒的成因包括以下幾種:鋒面兩側的冷、暖氣團勢均力敵,遇到地形阻擋,鋒面的移動幅度很小。影響我國的準靜止鋒有下面四種。
(1)江淮準靜止鋒:6月份,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和南下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交匯,此時由于冷暖空氣勢力相當,形成江淮準靜止鋒。鋒面在這個地區徘徊20天左右,持續降水,形成梅雨天氣。該鋒面向東一直延伸到日本,所以在同一時期的日本,也形成了梅雨天氣。
(2)昆明準靜止鋒:又稱云貴準靜止鋒。成因是東北季風受到云貴高原地形阻擋停滯而形成,鋒面位置一般在昆明和貴陽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貴州處于冷空氣一側,陰雨天氣多,降水多;昆明位于暖氣團一側,降水少,晴天多。鋒面的發生時間為冬半年,“天無三日晴”反映的就是貴州冬季在昆明準靜止鋒影響下多雨的天氣狀況。
(3)華南準靜止鋒:主要活動于南嶺及其以南地區,發生在冬季和春季,秋季出現較少。在春季和夏季常形成暴雨,持續時間甚至可以達到10天,是這些地區的主要降水形式,對緩解春季和夏季的旱情有利。
(4)天山準靜止鋒:冬半年,不太強的冷鋒進入準噶爾盆地后,受到天山的阻攔而停滯,在天山北坡和準噶爾盆地形成降雪。這兩個地區冬季的降水多屬于此種形式。
5、內流區與外流區按照河川徑流的最終歸宿和循環形式,河流可分為兩種,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供給外流河徑流的地區叫外流區;注入內陸湖泊或消失在沙漠戈壁中的河流叫內流河,為內流河提供徑流的區域叫內流區。我國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是:從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當然這個分界并不絕對,在內流區內也可能含有面積不大的外流區,如新疆的額爾齊斯河;而處于外流區的東北松嫩地區、內蒙古黃河以南地區也有局部的內流區。我國較大的內流河有塔里木河、伊犁河(新疆)、疏勒河、黑河(河西走廊)等。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