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1 11:13:16
【答案】
(一)填空題
1.①南宋時期愛國詩人 ②《文山先生全集》
2.①地名②形勢的險惡③境況的危苦。④追憶過去,表示自己對當時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感慨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直抒胸臆 ③以死明志 ④民族氣節 ⑤為國獻身
4.①比喻 ②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國家和個人的命運 ④自己的一生時起時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⑤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5.①儒家經典 ②史冊 ③赤誠的心 ④兵器
6.①風飄絮 ②雨打萍
(二)簡答題
7.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8.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詩人以死明志的決心,表現詩人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和忠心為國的民族氣節。
9.示例:頷聯:以“風飄絮”“雨打萍”為喻,形象地抒寫了國家山河破碎、個人身世飄零的悲哀。頸聯:巧借“惶恐”“零丁”兩個地名的諧音雙關,暗示了形勢的險惡、作者境況的危苦和對前途的憂慮。
10.示例:表達了作者合生取義、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11.示例一: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危亡的國勢比作風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動形象地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運用對偶的修辭方法,“山河破碎”對“身世浮沉”,“風飄絮”對“雨打萍”,句式整齊,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意對即可)
示例三:這兩句詩用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和個人命運。用“風飄絮”來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無可挽回的敗局),用“雨打萍”來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達了對國勢危亡的擔憂,對自己坎坷命運的悲嘆。(意近即可)
12.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與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和血性精神是分不開的。
13.人物有: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事跡: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14.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冊,映照千古,詩句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如: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15.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表達了詩人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
16.前一個“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個“零丁”指詩人孤苦伶仃的心情。
17.比喻,南宋的江山像被風吹散的柳絮一樣支離破碎,形象寫出了在元軍的侵略下,南宋王朝無可挽回的敗局,表達了作者極端悲痛之情。
18.我同意“照”是全詩的關鍵;本詩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一個“照”字表現了詩人憂國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19.巧妙地借用惶恐灘和伶仃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寫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20.示例:這首詩敘述了詩人抗元事業失敗(抗元被俘)的經歷,表達了詩人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1.①主要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表達為國捐軀、舍身取義的意志與決心。
②“取”和“照”,普通的動詞表達神圣 的意義,簡單、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揚,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民族氣節與生死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選擇題
22.B 23.D 24.B
25.D(地名的雙關,不是擬人。)
(四)對比閱讀
26.D
27.這兩個字動感極強,“抱”字是說將士們拉開弓弦就像懷抱著明月,“踐”字是寫將士們縱馬奔馳踏起漫天煙塵。這兩句詩描寫了大軍直插敵腹、銳不可當的戰斗畫面(或:激烈的戰斗場面),抒寫了將士們建功立業的豪情。
28.都是直抒胸臆。甲詩表現了文天祥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忠貞不屈的昂揚斗志。乙詩表現了詩人立志報國、甘愿血灑疆場的精神氣概。
閱讀下面文天祥的兩首詩,回答30~32題。
29.B
30.詩人征衣被風雨淋濕,表現了環境的凄苦,烘托出詩人兵敗被俘后內心的凄苦、沉痛。
31.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愛國的節操;誓死報國的決心。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