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10 20:51:34
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推斷其意義。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于是速歸之。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于是讓張誠趕快回家。【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譯文: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解析】“故”為“原來”“謝”為“推辭”。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解析】此句中的“耕傭”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例:遂大困,尋死富陽。【解析】此句中的“尋死”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于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謚號所以垂之不朽。【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么”。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解析】該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制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