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2-01 14:43:12
初中作文“選材”6原則!考場這樣選材,等于一只腳踏進高分門檻
孩子不會寫作文你發愁嗎?
私底下時常收到媽媽們的吐槽——平時挺機靈的孩子,寫作文的時候總是不靈光:
下筆時,東拉西扯,沒重點;
通篇流水賬,寫來寫去就那幾句話;
陳詞濫調,毫無新意,又“假”又“空”;
開不了頭、寫不長,語句磕磕巴巴;
......
尤其是考場上的命題作文,更是重災區!
寫人,千人一面;寫事,白花花的流水賬;寫景,不優美;寫物,特點不突出,寫想象,干巴巴 。
明明其它科目都很優秀,但因為作文丟分拖后腿,很費力才能擠進全班前幾名...…
“作文”兩個字就像是緊箍咒,牢牢的扣在了無數學生頭上,一想起就頭疼。
可是,不寫又不行。就初中語文而言,滿分120分,作文就占了50-60分,幾乎到了“一文定乾坤”的地步。
所以,要想語文成績好,作文就必須拿高分!
可是怎樣才能寫好作文呢?
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看看語文試卷中作文部分的評分標準:
為此,我們可以從審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五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面的文章已經給大家講了審題、立意,那么,今天的文章主要給大家講解的就是——選材。
簡單來說,就是“寫什么”,即文章的內容。
材料選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為什么這么說呢?
你想啊,在中考的作文閱卷中,閱卷老師看了幾十上百篇老套的作文素材,突然看到一篇選材新穎的作文素材,又怎能不眼前一亮呢?又怎能不給高分呢?
如果你是閱卷老師,難道不會這么做嗎?
魚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還發現,有不少學生,不僅僅是素材老套問題,而且還面臨"無素材可寫"的尷尬境地。
試想一下,如果寫作文連素材都沒有,這將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這樣的情況,又怎么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呢?
好啦!咱們閑言少敘,開始今天的學習。
古人云:“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唯取其效。”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考場作文選材時,應該遵循的原則標準。
至于素材的積累,功在平時。今天的文章我們主要就來談一談中考作文選材的6原則:
1、扣題。
緊扣主旨,是選擇材料的首要原則。
選材要以主旨為依據,要從表現文章中心的需要出發,嚴格取舍,詳略得當。
2、典型。
典型是指所選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代表性。
不光是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細小的事情也同樣典型,只要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義,能反映深刻的主題,都是典型材料。
3、真實。
真實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實際,符合生活邏輯。
如果寫記敘文,最好選擇自己耳聞目睹的事情,盡量不用書中的故事,堅決不用道聽途說的內容。
寫議論文,為了增強說服力,最好選用名人名言、名家事例和名篇內容作論據。
只有寫實實在在的人,說實實在在的事,表達實實在在的感情,才能觸動讀者的心靈。
往往那些滿篇假話、空話的作文,讀來令人反感。
還有很多學生有這樣的一種定式思維,那就是我的選材內容必須很大,轟轟烈烈,這樣才能感動人。
例如,寫自家的狗,一定要賦予狗一些莫須有的本領:抓小偷,主人傷心給主人拿紙巾。
這樣不僅發現不了生活中的真實和細節,在選材上也存在很大的誤區。
4、新穎。
作文的選材要著眼于新鮮材料——與眾不同,不落俗套,新而別致。
要么是材料是最新的別人沒有用過,要么就是在舊的材料上經歷新的事情后你又有了新的感悟和體驗,這時都可以寫出來。
總之,要選取那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材料。
例如:表現母愛的作文
很多孩子寫的都是雨天送傘;生病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母親把好吃的留給自己等等。
有時批閱作文,小半個班的作文選材都大同小異,味同嚼蠟。
試想這種材料怎么會給人以新的感受?
5、兼顧細節
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發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動作等一些細微而又有典型意義的情節所做的細膩、具體的描寫。
細節描寫的作用可以用這四個詞概括: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鮮明生動,感染力強。
所以,選材時我們也可以選擇那些突出中心的細節,著意刻畫會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顯。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1:
記得有一次,爸爸喝醉了,到家很生氣,就開始打人、罵人,就在那天,少年無知的我被爸爸打了。
例2:
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同樣是記敘自己被爸爸打的經歷,例1沒有細節描寫,內容平淡無味,讓人讀之難有感觸。
例2使用大量文字進行細節描寫,使得故事情節生動具體,真實可感,細細讀來,仿佛讀者親眼可見一般。
由此可見,細節描寫在寫作中不可或缺。
6、挖掘深度
我們在校園、家庭、社會等現實生活中,必然會看到和聽到許許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作文素材是很多的。
我們除了要從中發現那些新穎的材料,還要把眼光放長一點。有些現象或變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關鍵深究下去,就會發掘出新穎的材料來。
可很多學生能夠捕捉到身邊的愛,但是卻不知道該怎樣情感表達出來。
這就涉及到寫作的一個技巧:烘托和點染。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有一個孩子偶然之間發現了自己的媽媽很愛吃草莓,這一點和自己很相像。
但母親卻一直對自己說自己不喜歡吃草莓。
這個現象就引發了孩子的思考,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從小到大母親對自己的愛。
小小的一顆草莓,凝聚的是母親舍己為子的情感,凝聚的是十幾年來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
這樣既拓寬了寫作的思路,也使文章有了獨特的亮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