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5-08 11:19:49
	
	  若
	
	  1. (動詞)像,好像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山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記》
	
	  右手攀石趾,若嘯呼狀。              ——《核舟記》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與朱元思書》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送東陽馬生序》
	
	  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石潭記》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滿井游記》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鄒忌諷齊王納諫》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岳陽樓記》
	
	  2.(動詞)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詞)你
	
	  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世家》
	
	  4.(代詞)此,這樣的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
	
	  5.(連詞)假如,如果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出師表》
	
	  6.(助詞)用于詞尾,可譯為“……一樣”
	
	  舍其粱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公輸》
	
	  則
	
	  1.(副詞)乃,就是。用以加強肯定語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傷仲永》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師表》
	
	  2.(副詞)表示順承
	
	  樓愈高,則明漸少。                   ——《山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陳太丘與友期》
	
	  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記》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核舟記》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觀潮》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               ——《三峽》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岳陽樓記》
	
	  作則飛沙走礫。                       ——《滿井游記》
	
	  不效,則治臣之罪。                   ——《出師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魚我所欲也》
	
	  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曹劌論戰(zhàn)》
	
	  相當于“那么”。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童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3.(副詞)表示轉折,相當于“卻”
	
	  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連詞)表示假設,想防御“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連詞)表示讓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隆中對》
	
	  6.(助詞)無意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與朱元思書》
	
	  乃
	
	  1.(連詞)于是,就
	
	  蒙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輸》
	
	  陳勝、吳廣乃謀曰。 ——《陳涉世家》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陳涉世家》
	
	  乃入見。                  ——《曹劌論戰(zhàn)》
	
	  2.(副詞)才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送東陽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羽、飛乃止。                ——《隆中對》
	
	  3.(副詞)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副詞)應該,是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且
	
	  1.(副詞)況且
	
	  且為眾人。                         ——《傷仲永》
	
	  且秦滅韓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詞)尚且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
	
	  諸
	
	  1. (形容詞)眾,各個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記》
	
	  諸郡縣苦秦吏者。                  ——《陳涉世家》
	
	  2. (兼詞)相當于“之于”
	
	  投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國君
	
	  挾天子而令諸侯。                 ——《隆中對》
	
	  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
	
	  4.人名中的字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陋室銘》
	
	  因
	
	  1.(動詞)順著,就著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核舟記》
	
	  2.(介詞)依靠,憑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隆中對》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3.(連詞)因此
	
	  余因得遍觀群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詞)于是,就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五柳先生傳》
	
	  因屏人曰。                            ——《隆中對》
	
	  之
	
	  1.(動詞)去,往;到
	
	  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飼中。      ——《陳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傧喈斢“他”。
	
	  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下車引之。                      ——《陳太丘與友期》
	
	  借旁邊與之。                    ——《傷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傳》
	
	  楚人憐之。 / 令辱之。           ——《陳涉世家》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長跪而謝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將軍豈愿見之乎?/ 賢能為之用。  ——《隆中對》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愿借子殺之。                   —— 《公輸》
	
	  親戚畔之。/ 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爾而與之。/ 蹴爾而與之。      ——《魚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惠子相梁》
	
	 、谙喈斢“他們”。
	
	  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殺之以應陳涉。                       ——《陳涉世家》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隆中對》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出師表》
	
	  公將馳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當于“它”。
	
	  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童趣》
	
	  學而時習之。                         ——《論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論語》
	
	  傳一項秀才觀之。/ 受之天也。         ——《傷仲永》
	
	  復投之。/ 又數(shù)刀斃之。               ——《狼》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箬篷覆之。/ 閉之。/ 石青糝之。       ——《核舟記》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策之不以其道。/ 執(zhí)策而臨之。         ——《馬說》
	
	  弗之怠。/ 走送之。              ——《送東陽馬升序》
	
	  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明之者誰?                           ——《醉翁亭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個“之”)     ——《醉翁亭記》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愿終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        ——《公輸》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芟喈斢“它們”。
	
	  昂首觀之!锻ぁ/ 忽啼求之。  ——《傷仲永》
	
	  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陳涉世家》
	
	  ⑤相當于“這件事”。
	
	  余聞之也久。                  ——《傷仲永》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