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2-11 22:19:36
應急狀態下激增的醫廢量仍是硬骨頭
采訪過程中,“應急狀態”被多位專家反復提及。
中關村綠創環境治理聯盟戰略委員會主任曲睿晶認為,盡管近年來處理醫廢的公司數量不斷增加,處理能力也在提升,但個別疫情嚴重的地區醫廢處理能力正面臨考驗。
通過將各省(區、市)2018年診療人次、入院人數、平均住院日數據與年報中每年實際處置的醫廢兩相對比,不難發現,雖然大多數省(區、市)都有醫廢處理機構,但除北京、上海以外,其他省(市)基本都存在醫廢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湖北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應急狀態下,各地醫廢正出現爆發性增長,處置能力的不足則使形勢更為嚴峻。
根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武漢市2018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武漢全市2018年醫廢產生量1.73萬噸,全部運送至武漢漢氏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下屬的醫療廢物焚燒處置中心,這也是武漢市唯一一家具備處理醫廢資質的單位,處理規模為1.8萬噸/年。
正常情況下基本已處于滿負荷狀態的武漢,在新冠病毒肆虐下能否完成與日俱增的應急處理任務?
一位支援前線醫院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開始的確有些不足,醫務人員在治療一線已經疲于奔命,而醫院負責醫廢分類收集的又多為臨時工,一旦染病確診,這個位置沒人顧得上,醫廢只能暫時先堆在院子里。后續各種能力安排跟上來之后,這種狀況正在好轉,但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病人一下子全部涌進醫院,醫廢產生量的增長是平日的數倍。就一件防護服來說,收集時就要裝一個塑料袋,又不能壓得太厲害,以防止氣溶膠的二次污染。這就給醫廢處置單位的處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武漢漢氏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帆也坦言:“醫廢重量小,但體積大,又要嚴密包裝,隨著收集量大增加,運輸裝置出現不足。”醫廢處理作為抵抗疫情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是趨緊的運力和處置能力,一方面是必須要守住防線,絲毫不松懈。矛盾如何解決?
醫廢處理處置應急演練需提上日程
“‘一盤棋’思維和應急狀態下的靈活調動機制要發揮作用。”彭應登說。根據生態環境部上述下發的技術指南,各地可因地制宜,在確保處置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選擇移動式醫廢處置設施、危險廢物焚燒設施、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工業窯爐等設施,應急處置肺炎疫情醫廢,試行定點管理;也可以按照應急處置跨區域協同機制,將肺炎疫情醫廢轉運至臨近地區的醫廢集中處置設施處置。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