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7-10 11:53:28
二、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者寫文章時,為了凸顯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常會采用一些藝術表現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達到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效果。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對其深層含義的把握,我們應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結合中心思想來分析,進而領會句子的含義。請看《初冬月》(2005年資陽題)中的一道題: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體,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國般的寧和。獨處月下,平和而安寧的心靈,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審視,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于這美好的世界,無愧于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于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
……
⑧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僅有屬于自己的那一縷月光,稍不珍惜,就會去日苦多,萬事成蹉跎。君不見,此月方從遠古來,歷滄桑,經興衰,送千古風流,看花開花落……大王月,霜晨月,關山月,紅縷月,俱往矣!山河沉寂無言,酣然入夢;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輩該如何把握這一縷月光?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
典型題例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談談你對文中加橫線句子的理解。
題目解析閱讀《初冬月》之后,我們很容易發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第6段: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于這美好的世界,無愧于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于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而本題的題眼也正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輩該如何把握這一縷月光”,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我們即能得出答案: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