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15 16:39:45
什么是散記?有人認為:它是一篇新聞,卻有詩的語言;它在敘述事實,卻揉和著深情。又有人說:它舉重若輕,閑散行筆,宛如平常一段歌;它藏奇于平,樸中見靈,讀之似飲陳醇,余香不盡。然而,通俗地來認識,它是一種借用散文筆調對新聞事實所作的報道,是一種散文式的新聞。
散記是80年代才大量涌現的新興的新聞品種。秦牧早就說,新聞和散文都有相互學習的必要,新聞報道應滲透著作者感情。穆青也極力倡導,我們的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也可以增加自由活動的散文形式,改變那種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寫法。
我們每個人都懂得,一個人板著面孔說話與帶著微笑說話給人的感覺大不一樣,其說話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散記,就是帶著微笑跟人說話的新聞。
寫好散記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作者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其中主要有:一是要實。凡事要沉到一線,深入采訪,細心觀察,獲取足夠的第一手資料。要知道,散記的特性決定其許多內容是作者耳聞目睹的事實,是作者的感性認識,是細節材料。二是文字底氣要足。散文屬于文學作品,采用的是形象生動、自由活潑的文學語言,因此,不練就一套文字功夫,就難寫出上乘的散記。三是要有創新意識。寫消息或許難擺脫模式,可是散文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散記是散文式的新聞,我們就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出特色。
寫好散記,還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要將散文和新聞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這里散記已是一種獨立的文體,它在用散文對事實如實的描摹中,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語言體系。它提醒作者,對散記要作系統的認識,不應在其中出現散文與新聞的割裂或兩者牽強附會的現象。二是要全方位對“散文”進行借用。單純理解為借用散文語言是錯誤的。因為散文本身不僅僅用了文學語言。這就要求,采寫散記時,報道領域應隨之放寬,不該囿于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可擴展為對新近發現的人們感興趣的非動態事物的報道。散記要像散文那樣講究立意,努力創造出深邃的意境,其結構要像散文那樣富有變化等。
散記主要有兩種:記事性散記和紀行性散記。上面已說過,散記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內容應是作者耳聞目睹的事實,是作者的感性認識,是細節材料。這就需要作者深入到事實的現場。但是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事物本身相對是“活”的,作者只是被動地對此事物觀察采訪,寫出稿件;另一種是事物本身相對是“死”的,是通過作者的活動將觀察采訪到的事實寫成稿件。顯然,前者就“發生性”事實采寫的稿件往往是記事性的散記,而后者就“發現性”事實采寫的稿件多為紀行性散記。
一是記事性散記
采寫這種散記,作者應去一線獲取事實,但其行蹤可以不出現在新聞中。他要求作者以一種特別的眼光來觀察發生著的事物,選題作文,將那些本來只能用其它文體表述,也許枯燥無味,流于一般的新聞寫成散記,或以更大的信息量或以生動的敘述博得更多的受眾。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不是什么樣的事實都可以寫成散記,這要求我們事先很好地作出鑒別。比如,一些不適宜形象表述的經驗新聞,一些缺乏耳聞目睹條件的述評新聞,一些需要有序排布的公告式新聞等等就應采用別的方法報道,盲目趕時髦,生搬硬套就會適得其反。記事性散記有事態式散記、事件式散記兩種。
①事態性散記是就事件的動態采寫成的報道。對事件的動態,人們一般注往寫成普通的消息。寫者“按圖索驥”,毋須使勁,也用不上激情,篇數寫得很多,似乎感覺不到有什么長進;受者則感到干巴沉悶,索然無味,不少人光看題目不看文。把事態寫成散記則可以使人在享受中了解新聞事實。新華社女記者郭玲春以采寫這樣的報道而馳名。她采寫的《金山同志追悼會在京舉行》,便是突出的一例。限于篇幅,這里選摘幾段:
鮮花、翠柏叢中,安放著中國共產黨員金山同志的遺像。千余名群眾今天默默走進首都劇場,悼念這位人民的藝術家。
“雷電、鋼鐵、風暴、夜歌,傳出九竅丹心,晚春蠶老絲難盡;黨業、民功、講壇、藝苑染成三千白發,孺子牛之汗未消。”懸掛在追悼大會會場的這副挽聯,概括了金山尋求光明與真理,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人們看著劇場大廳里陳列的幾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了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在電影《松花江上》拍攝現場,他為演《風暴》與“二七”老工人談心,他在世界名劇中飾演的角色,他在聆聽周總理的教導……。他1911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獻身革命,始終不渝。
……
夏衍在悼詞中稱金山的不幸辭世,是我國文學藝術界的重大損失,高度評價他幾十年來的革命、藝術活動,號召活著的人們學習他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