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6-07 12:07:01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動詞
可譯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而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③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
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