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是指個體在經歷了某種挫折以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就會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學習中的習得性無助是指在一定學習情境中,學生由于長期未達成預期學習目標而遭遇失敗體驗,在動機、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產生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
專家表示:習得性無助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 Seligman,1967)于1967年提出。塞利格曼把狗放進一個設有電擊裝置但又無法逃脫的籠子里,然后給狗施加電擊,他發現這些狗開始被電擊時拼命掙扎,想逃脫這個籠子,但經過再三努力仍無法逃脫后,它們掙扎的程度就逐漸降低了。當把這些狗放進另一個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籠子里,但是遭受過電擊的狗一直臥倒在地,它們除了驚恐之外,一點也不去試一下去逃離牢籠。這一實驗說明,當動物處于無法避開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時獲得的失敗經驗,會對今后應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壞效應,它們會消極地接受預定的命運,不做任何嘗試和努力,塞利格曼稱這一現象為“習得性無助”。
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在學習起始,學生常常有學好某一學科的強烈愿望,并懷著積極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其中,但由于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經歷過多失敗后,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學習太難,學也學不會”等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一旦習得性無助感產生,就會產生動機、認知、情緒障礙,嚴重阻礙學生的學習。長期的學習失敗經驗還會導致不良情緒,對學習感到灰心沮喪,課堂上常常沉默寡言,即使會的問題也不愿回答,長此以往其學習狀況日益惡化,學習成為他們的一大負擔,毫無樂趣,表現出自暴自棄。
改變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現象,應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如家長利用一些適合孩子學習的材料如微課、視頻和孩子一起學習,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避免挫折的感受,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生就會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潛力。成功會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愉快的心情又會促進智力的發展。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讓個體相信自己具備了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往往能使他們超越現在的行為表現,達到更高的成績,甚至會在新的活動中取得成功。可見,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需要在成功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