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等于溺愛,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相輔相成,尤其是,要想培養孩子自覺的內控能力,必須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
“每個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動性‘兩顆種子’,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兩顆種子都飽滿地、和諧平衡地得到發展。”
“中國孩子前一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肥沃,而第二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貧瘠,父母有責任在發揚第一顆種子環境優勢的同時,改善孩子第二顆種子的生長環境。”
陳會昌教授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他主持的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從2歲起開始跟蹤研究北京208個普通孩子的社會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結果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動性“兩顆種子”,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兩顆種子都飽滿地、和諧平衡地得到發展。
01
每個孩子心中 都有“兩顆種子”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兩顆種子,第一顆種子的核心品質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環境提出的要求,學習社會期望的知識、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務的能力;第二顆種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出于個人內在興趣、動機和愿望,自發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
關于“兩顆種子”,陳會昌先用學者特有的嚴謹準確地定義,接著又生動地描述說:“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有一些孩子善于親近老師,對老師同學有禮貌,在同學中有親和力,通常被選為班干部;善于解決同學間的矛盾沖突,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歡迎,擁有較高威信;上課時能注意聽講,活躍地提問題,敢于發表意見,喜歡參加討論;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并能自覺地預習第二天要講的課程;學習成績優秀。自我管理和自學能力強,喜歡自己查找學習資料,購買感興趣的書。能較早地形成職業興趣和職業理想,有些孩子還能掌握令人望塵莫及的專長……這就是主動性比較強的孩子。”
02
“兩顆種子”的成長情況不同
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
陳會昌娓娓道來兩個事實。第一個事實是:國內外心理學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國中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外心理測量專家的研究證明,東亞人和猶太人的智商無顯著差異,東亞人和猶太人的智商略高于昂格魯-撒克遜白種人,更高于美洲的西班牙后裔和非洲人后裔。1980年代以后,中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成績卓著,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明顯高于美國小學生。
第二個事實是:自1901到現在,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猶太人獲獎人數是華人獲獎人數的40多倍。在歐美各國的著名大學中,猶太裔的著名教授大大多于華裔教授。美國航天科學家中,猶太裔約占60%,華人寥寥無幾。
“這兩個事實形成一個悖論:華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獲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陳會昌指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多少,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與文化。對中國孩子來說,前一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肥沃,而第二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貧瘠,相反,西方國家的孩子,第一顆種子的生長環境可能不如我們,但是第二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肥沃。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對這些事實進行反思。對父母而言,有責任在發揚第一顆種子環境優勢的同時,改善孩子第二顆種子的生長環境。”
03
學校教育最缺乏對“模糊性”的容忍度
陳會昌的研究包括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傳記分析,他們發現,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條件包括——對自己感興趣事物的巨大的內在興趣和高度熱情;不可阻止的、自發的學習行為;強烈的成長動機(超越、巔峰動機);反潮流精神;獨立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和克服困難的堅韌精神。其中5條與主動性有關,只有一條與自控力有關。“而我國傳統文化對與主動性有關的前5條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只有與自控力有關的第六條符合我們一貫提倡的‘頭懸梁,錐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說到創造性,陳會昌引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的話,“創造性包含善于發現問題、獨創性思維方式、對模糊性的容忍度、強烈的成就動機、失敗后重新嘗試的意志力、時間和精力”。他特別指出:“其中第三條的‘模糊性’,指的是解決問題時答案的非唯一性,這恰恰是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最缺少的,也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別注意的。”
“但是現在很多父母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認為自由和民主極為重要,強調要給孩子充分的愛,認為對孩子自控力的訓練會壓抑孩子的天性,這種看法有失偏頗。”陳會昌話鋒一轉,提到雖然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家風在培養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偏弱,對自控性要求過嚴,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又在教育環境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性,但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狀態是兩顆種子都得到發展,并且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發展,“過于強調主動性而忽視自控力的培養,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陳會昌說:“幾十年來,國內外心理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對其學習成績、學校適應以及成年后的事業成功均有重要影響,其影響力甚至超過智力。”
那么,如何處理既重視對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養,又不壓抑孩子天性這個難題呢?對此,陳會昌建議,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愛和嚴、自由和紀律之間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在孩子嬰幼兒期忽視自控力的培養和訓練,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小學以后,他們將很難適應要求自控力、紀律性和群體合作的集體生活,這些孩子將會嘗到學習與社會適應不良的苦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后,因為學習成績差、品德不良轉而打罵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極端。
04
培養自控力的前提
父母對孩子要敏感耐心
人的自我控制力是與生俱來的嗎?
陳會昌肯定地說:“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有趨樂避苦的本能,人的行為受到來自外部的控制,最初都會感到不舒適甚至痛苦。因此,兒童對外部控制都會產生反感,但是,如果對兒童的行為不加控制,在他們進入社會環境后,因為違反規則而遭到懲罰,會使他們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外控轉向內控,是培養兒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
什么叫做內控?
陳會昌解釋說,就是把來自外部的控制,如園規、校規、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兒童的內部需要。其心理學本質在于,當一個孩子想違反規則時,能夠預見到違規行為可能帶來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規則行為可能帶來的好結果,從而有意識地、自覺地表現出遵守規則行為。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如果只憑外控,而不引導內控,對兒童的自控力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無效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師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身上的“第一顆種子”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趨樂避苦的本能還會表現出來。
自控力這么重要,那么對孩子自控力的訓練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呢?
陳會昌說:“在嬰兒期,就需要對孩子的某些危險行為或破壞行為加以限制,讓孩子聽話和順從,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訓練。1歲左右,像按時吃飯、喝水、睡覺,避免危險行為,愛護玩具、書籍和財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規等,就應該循序漸進地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了。”
陳會昌強調說,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對孩子要疼愛、敏感、同步、耐心。可以想象,一個從不打罵、呵斥孩子的媽媽,當她給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孩子更容易聽話和順從;相反,如果媽媽動輒呵斥、打罵孩子,那么,當她給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孩子很可能會反抗、不順從。
05
孩子在家里受到尊重
出去才會尊重別人
“您提出的尊重平等教育對兩顆種子的培養有什么意義?”
陳會昌說,在完成國家社會科學(教育類)重點研究課題《尊重平等教育》過程中,他們曾調查了幾百名中小學生在家庭和學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況。結果表明,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大多是在家庭和學校受到尊重的學生,而那些心理不健康、學習與社會適應較差的,往往是在家里和學校未受到尊重的學生。
“我們的研究證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門才會尊重別人的心靈,尊重和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過自己的人,才會保護別人的自尊,平等對待別人。一個人從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對待,以后才會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爭取各種平等機會,遵守自己應該遵守的義務和責任,在資源緊缺時恪守公平原則,并且幫助那些需要幫助而自己有能力幫助的人。”
但陳會昌也很遺憾地指出,由于幾千年來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對待下一代的現象至今仍然比較普遍地存在著。近年來,人們開始強調“愛孩子”、“愛學生”,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學生”仍然被多數人忽視。
“每個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從嬰兒受到批評時的委屈和反抗行為中就可以看出來。當孩子進入小學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發展,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嚴重阻礙他們人格與社會性的發展。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圍中,孩子通常會以違抗、敵意方式對待周圍人和社會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覺的自控(內控)自然不會得到良好發展。”
陳會昌舉例說,我們說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天性和獨特人格的“人”,一個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在進入小學和中學后,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尊重他們的選擇與判斷、個人隱私以及他們的抱負和志向。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教師對學生,都應該做到不體罰、不辱罵、不大聲訓斥、不羞辱、嘲笑,不當眾批評。
陳會昌還記得北京市一位品學兼優的初三學生這樣說道:“家長做什么決定都會先問一下我,和我談話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不會把意見強加給我,對我的隱私也不會問太多,他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的自由。”
最后,陳會昌特別指出,尊重不等于溺愛,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相輔相成,尤其是,要想培養孩子自覺的內控能力,必須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對尊重與紀律性的關系,我很贊成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對意見的表達,要像魚兒在水里暢游般自由;而對紀律的要求,卻要像巖石般堅定。’”
支招
培養自控力的八項原則
不輕易對孩子做出整體性評價,如“你真笨”或“你真聰明”;
不要說“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這樣橫向比較的話;
對孩子的失控行為要有懲罰、批評、說理、引導、冷落、暫停、取消權利等多方面措施,放任自流是不正確的;
培養好品質,必然要在孩子做錯事后激發他的悲傷、內疚、自責、羞愧等負面情感;
要保持家庭成員間教育的一致;
教育藝術的秘訣體現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情感關系中;
在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后,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具有較好的情緒和行為控制力是正確實施教育的前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