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15 14:27:02
一、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一戰使帝國主義實力受到嚴重削弱。3、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4、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推行反人民的對外政策,力圖撲滅國內革命火焰。5、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采取了正確的方針。6、俄國的工人階級力量比較集中。
二、十月革命的經過:
1、提前爆發原因:(1917年4月列寧回國,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和時間,原定于11月25日)由于臨時政府企圖占領布爾什維克中央所在地--斯莫尼爾宮,因此被迫提前起義。
2、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時間:1917年11月6日--7日(俄歷十月,因此叫十月革命)
3、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列寧指揮)
4、起義勝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宮
5、建立政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6、鞏固革命政權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7、遷都: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將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三、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
1、1918年-1920年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武裝干涉蘇俄革命,蘇俄國內也發生反革命叛亂,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
2、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
3、三年國內戰爭時期采取的措施:
①加強紅軍的建設。②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原因:十月革命勝利后,不甘失敗的內外反動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在極端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中,有效地集中全國經濟力量戰勝敵人,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對中小型企業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結果:在極端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中,有效地集中全國人力物力,最終戰勝了敵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定)
四、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到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