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習方法: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教學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時要規范實驗步驟,注重觀察實驗現象,強化課內外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更要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探析
一、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生物興趣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掌握步驟,規范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前先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再指導學生在預習中抓住每一步的關鍵,并在每個實驗步驟
中規范操作,這樣才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時,如果用左眼觀察,要注意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應及時糾正學生轉換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像。
同時,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適當。再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形態、結構時,首先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的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狀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
觀察,就能達到觀察的目的。
三、運用簡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實驗
(一)模擬生態法以少量活體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實驗
教師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前到灌木叢間鏟取地表的潮濕、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葉泥土裝在較大號的黑色方便袋中裝至半袋處。當學生捉到鼠婦交到實驗室時,就將它們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開,袋身豎起向上,這樣鼠婦自然會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會跑出來也不容易餓死。每次實驗后都將收回來的鼠婦放入袋中,若時間較長,泥土有發干的現象,則向泥土中灑入適當水分保持泥土和落葉始終呈濕潤狀態,這樣采來的鼠婦可保存一個多月。運用此種方法,原本只夠一個多班使用的鼠婦現在就可滿足近十個班實驗之用,且最后一個班級完成實驗后還留下一活的鼠婦讓學生放回適宜的生態環境中。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