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1-16 13:35:42
第四、抓住關鍵期,輕松預防孩子出現壞習慣。當孩子剛出現一些壞習慣的時候,許多父母不僅不進行教育,反而引以為傲,這使孩子誤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從而使壞習慣越來越牢固。比如,當孩子剛學會罵人的時候,許多父母都覺得很好玩,高興地說:“我兒子也會罵人了!”有些父母甚至引導孩子罵人,“誰欺負你,你就罵他!”這樣,孩子罵人的壞習慣就越來越嚴重,發展下去就會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第五、淡化批評,父母要學會寬容對待孩子的壞習慣。有些不良習慣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被迫”形成的。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媽媽發現后責問他:“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孩子往往會撒謊說:“不是我,剛剛小貓跳上桌子打碎的!”盡管這是一種撒謊,但是,這種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為了避免媽媽的責罵。一旦孩子出現壞習慣,父母們總是習慣于批評孩子。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批評就是教育。實際上,批評只是教育的一種方式,而且,它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斷出現這種不良行為,是因為得到了他人的反應。有些孩子形成壞習慣的原因就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責罵,他也會覺得受到了重視。在他眼里,父母的責罵就是一種獎勵,而他的做法就是為了這種獎賞。父母越是責罵,孩子的壞習慣就得到了強化,以至于越來越嚴重。如果成人對此保持沉默,孩子在這種不良行為中無法獲得反應,他們自然會停止自己的行為。
第六、學會暗示,避免糾正壞習慣過程中的親子沖突。要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抗。怎樣避免產生親子沖突呢?父母要在教育的過程中使用暗示的方法,于無聲無息中進行教育。比如,周末的晚上,兒子強強的表弟軍軍來了,兩個人一直在房間里大吵大鬧,媽媽勸他們小聲點,不要影響其他人休息,但是,他們卻還是照舊。時間越來越晚,快9點的時候,媽媽一言不發地走進強強的房間,幫他們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攤開;爸爸則關掉了客廳的電視和燈。爸爸和媽媽都走進了自己的房間。強強和軍軍才意識到自己太“鬧”了,于是伸了伸舌頭,趕緊到洗手間洗漱后上床睡覺。這種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同時,又使孩子主動產生糾正壞習慣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會比較好。
第七、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斷地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糾正壞習慣。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說,教育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至少要21天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一種壞習慣,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候卻比21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堅持不斷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你的孩子就會養成好習慣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