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5-12-22 14:52:50
對孩子,嚴格一點好,還是寬容一點好?
這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會遇到的一個困惑。
中國人傳統的觀點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當代很多“虎媽”、“狼爸”式的父母,都采取非常嚴格,甚至近于苛刻的教育。但是,嚴厲的教育,未必會帶來想象的教育效果。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主持的“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發現,父母對孩子過于嚴管,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這與我們的刻板印象不一樣,我們往往會認為,少年犯中間,父母對他們放縱不管的,肯定要遠遠多于過于嚴管的。
事實上,與放縱不管相比,嚴厲是更危險的教育,嚴管反而出逆子。
過于嚴厲的教育,反而會帶來惡果
說到嚴厲教育,最令人難忘的是十幾年前震驚全國的“好學生”徐力殺母事件。17歲的徐力是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學生。在同學和老師眼中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
徐力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母親對他悉心照料讓他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同時對他要求非常嚴格。母親要求兒子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排在班級前10名,有一次排在第18名,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頓。徐力喜歡踢足球,母親說“以后你再去踢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斷”。母親對徐力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徐力說“媽媽在生活上很疼我。”然而,母親卻不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徐力打開電視機,母親指責他“還看電視,還不用功點!”徐力覺得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
徐力母親所做的一切完全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她的高期望值、不良教育方式,以及由此不斷爆發的親子沖突,卻讓徐力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深感委屈和壓抑。母親過度嚴管和限制造成孩子過多的不良心理積淀,進而導致心理和行為扭曲。
徐力殺母的導火線是他認為自己不能達到母親提出的要求,對母親喋喋不休地嘮叨學習、成績“覺得很煩”……絕望中,徐力拿起一把木柄榔頭朝正在繡花的母親后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在看守所,監管人員說,徐力進來后沒有流過一滴眼淚,他的理由是:“我媽媽活得太累,我把她打死了是解脫了”。他想告訴天下的父母:“給孩子留點空間吧!讓孩子有點秘密,多跟孩子溝通。”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很多父母都采取“打罵”的方式。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作為父母,應該采取什么教育方法。
通過打罵來制止,還是說服教育,或者是什么其他方式?
大數據告訴你,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可能會將孩子進一步引入歧途。
對2010年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主持的“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1224個樣本的分析表明: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并非放任不管,他們以說服教育、打罵等不同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卻沒有能力改變孩子。最終,孩子還是違背父母的良好愿望,走向了反面,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中打罵孩子的比例不低。調查中,我們選擇了幾種典型的不良行為或普遍存在的情況,詢問少年犯:你有通宵上網、夜不歸宿、欺負同學、搶別人錢物、偷拿別人東西、結交有違法行為的伙伴這6種行為時,父母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上述6種行為發生在孩子違法犯罪之前,從表面上看,父親和母親“不管不問”即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平均在1成左右;“打罵”孩子即采取粗暴、嚴厲教育方式的,“搶別人錢物”、“偷拿別人東西”等被父母打罵的比例較高,父親6成左右,母親4成左右,其余平均2成左右;平均近6成的父母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如果打罵和說服教育可以奏效,或許有相當多的孩子的不良行為能夠得以糾正而不至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然而結果并非如父母所愿。
大數據告訴你,嚴厲是最危險的教育!
為什么嚴厲教育不管用,甚至會產生反作用
為什么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為什么嚴厲教育反而會帶來反作用?
有個孩子回憶說:讀初中的時候,我在學校表現不好,老師一找家長,父母就罵我,有時還打我。每天早晨父母離開家的時候,我還沒起床,父母走的時候都要囑咐一句“別出去瞎玩”。而且,母親經常嘮叨我,有時在氣頭上,什么難聽的話都說,什么“不學好”,“早晚得進監獄”,說得多,我也聽得煩了,于是產生了逆反心理,她說東,我偏說西。沒想到,這個孩子就這樣真的“不學好”“進了監獄”。事實上這根本不是母親的本意。母親這種詛咒式的“嚴管”對孩子是莫大的傷害,在普通家庭中也并不鮮見。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勵,身上的問題便得以強化,加劇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的產生,甚至“破罐破摔”、背離家庭,直到觸犯法律。
“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42.3%的孩子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當問及原因是什么?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不理解我”(50.7%),“不關心我的心理感受”(46.6%);“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5.6%),“經常打罵我”(34%),“強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情”(29.4%),“生活上不管不問我”(28.7%),“父母總鬧矛盾影響我”(25.9%),“我有困難不幫我”(13.4%),“溺愛我”(5.8%),另有“其他”原因(9.1%);對照組普通中學生(925人)恨父母的比例為(24.7%),排在前三位的原因與未成年犯相同。
從孩子恨父母的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到,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有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們渴望理解和尊重。而父母習慣于凌駕于孩子之上,對他們“不理解”、“不關心”、“不讓做”……折射出父母對孩子的權利和獨立人格的漠視。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孩子的“愛”及其表現在教育行為上的“嚴管”,難以使孩子產生情感共鳴,難免成為“恨”的根源。這也是親子沖突的最主要原因。
大數據告訴你,嚴厲是最危險的教育!
理解孩子、解放孩子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成長
許多父母認為對孩子嚴管才是教育,總是試圖讓孩子聽大人的、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不能“由著孩子自己的性子來”。所以眼睛整天盯著孩子身上的問題,指責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積極因素,限制了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
事實上,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發現,過于嚴厲的教育,并不能帶來父母想要的效果。孩子成長需要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而一旦父母過于“嚴管”,家成了對孩子的“枷”,離家出走便成為孩子擺脫父母的束縛和管教、尋求自主權利和更大的生存空間的重要手段。一旦孩子脫離家庭閑散在社會上,猶如脫了韁的野馬,將落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少年犯父母對孩子過于“嚴管”的惡果給更多的父母以警示:每一個孩子犯罪的深層原因,都可以找到成人社會對他們權益的侵害。這些侵害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顯性的更有隱性的,有父母是故意所為,更大量的是無主觀故意,也有更多的是父母抱著“為了孩子好”的愿望反而害了孩子。
魯迅先生曾經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他認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其次要指導,絕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提出的理解、指導、解放正是我們為孩子創造寬松而溫馨的家庭環境、助力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