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15-12-21 19:25:15
前段時間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提出:孩子在學校考7至17名,將來更可能成功。他認為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是創意最好的。其實這種中等學生更容易成功的規律被許多人發現,如“第十名現象”等等。《光明日報》在2007年就引用了一個研究數據:在美國,有人曾經對200多位學生做過30多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成功人士中,有多達80%的是在校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而不是那些被人們稱為“尖子生”的佼佼者;有些甚至是學習成績很差,被認為是“朽木不可雕”的學生。
透過學習成績看孩子能力發展
其實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美國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通過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生來有8項優勢智能:語言、邏輯、音樂、空間、運動、自省、人際、自然。而學習成績并不能完全體現孩子全部的智能優勢,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往往是忽視了其它智能發展為代價,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學習中去才獲得優秀的分數,但決定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學習成績。所以,那些學習中等但注重自己各項能力均衡發展的孩子在未來往往更能獲得成功。從這一點上講,父母們不要過于苛責孩子的學習成績。
當然,父母也不能就因此認為學習成績完全不重要,因為學習也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因素有關,比如他先天的情緒管理能力、注意力、控制力、氣質特點等,而后天的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的好壞,孩子對學習的心理體驗等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如果孩子的學習一塌糊涂也說明其在成長和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父母及時反思并改變。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對于小學生,在合理的范圍內,父母的關注度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成績越關注,則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但如果超出了孩子的學習能力,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則孩子可能出現厭學,情況會變得更糟。所以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應該保持理智的態度,既需要重視,又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更不能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和優秀的標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