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全國站 作者:寶貝你好018 2015-12-21 17:43:02
現代社會里,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哈佛女孩,劍橋男孩,是高考狀元,是小神童。?但是這些好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呢?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又會有什么樣的困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經常會說:現在的孩子很聰明,什么都知道;我們也會經常說:現在的孩子很弱勢,什么都不懂。現代社會里,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哈佛女孩,劍橋男孩,是高考狀元,是小神童。?
而千萬個普通的男孩女孩,卻被隱藏在光芒的背后。他們的榜樣太耀眼,以致于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稍稍偏離,就成了大人眼中嚴重的問題;更有甚者,被家長評為了“問題孩子”。?
讓我們來看看一次家庭教育咨詢會上家長們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惑:
1.為什么我的孩子總是粗心?
2.孩子做事情拖拉怎么辦?
3.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4.我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私怎么辦?
5.孩子挑食怎么辦?
6.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7.孩子追求穿衣打扮怎么辦?
這些概括出大多數家長困惑的問題,已經將孩子們普遍而又特殊的年齡特征和行為習慣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孩子,真的都是一些問題孩子嗎?
蒲柏說,智慧屬于成人,單純屬于兒童。?
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更有人說,兒童的錯都是成人犯的。細細回味成人在孩子成長中的一言一行,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事出有因。只要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便可以將“好孩子”培養出來。?
好孩子是“寵”出來
所謂“寵”而不是縱容。?
“寵”是“夸”和“愛”的升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讓孩子有個健康安全的心理環境的前提。“寵”是很簡單的。早上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晚上臨睡前給孩子送上輕輕一吻,都能讓孩子感覺很踏實,養成安靜祥和的心境。這樣“寵”讓孩子不會產生攻擊行為,能和父母長輩能產生積極的情感互動。?
“寵”是有區別的。對孩子的心理渴望,比如擁抱、陪伴、玩耍、游戲、同伴,都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被寵,產生幸福愉快的情感體驗。而對孩子的任性、撒潑或不體諒長輩等的無理需求,父母則可以回避,拒絕要求,轉向“寵自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效果,要學習尊重他人。?
比如媽媽坐在椅子上休息,孩子哭鬧著要媽媽站起來,要將媽媽的椅子據為己有。媽媽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媽媽累了,需要椅子坐下來休息。任由孩子哭鬧,堅持到底。只要有一兩次這樣的行為習慣強化,孩子便不再哭鬧。相反,以后孩子看見媽媽下班,還會主動為媽媽搬來椅子。這樣有效地“寵”,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尊重和服從長輩,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
“寵”是有方法的。在孩子完成一個任務,或孩子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時,大方地給予孩子獎勵。年齡越小,物質獎勵的誘惑就越大。一個玩具,一塊糖果,可以大大激發孩子的意志力,幫助孩子繼續努力完成更大的任務或取得更大的進步。用這樣的“寵”幫助孩子強化好的習慣,孩子們更快樂,父母們更輕松。?
好孩子是“陪”出來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年齡越小,對家長陪伴的需求越大。幼時,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形成歸屬感和安全感;學齡時,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稍長,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和叛逆期。可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尤其是精神上的陪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首先就必須是品德高尚的人。?
有人說,家長是需要演戲的,尤其在孩子面前。我一位同事的女兒極其優秀,熱愛看書。每每向她討教經驗,她總是淡淡地說:沒什么,她寫作業,我就在一旁看書陪伴;她看書,我也拿一本書陪她閱讀。即使我不想看書,我依舊得陪她,因為我是她的榜樣。后來,這位在媽媽的陪伴下一路走過的女兒順利考上了北大。?
好孩子是“玩”出來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的世界。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認識世界,發現奧秘。父母們要多給孩子玩耍的時間,用一顆寬容的心包容孩子玩耍中的失誤;用一顆童心允許孩子在游戲中制定各種規則。?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正處于不易發覺的第一次叛逆期。他總喜歡將水灑得到處都是,他總是有許多精力做長輩們禁止的危險的事情。他的媽媽悄悄為他做了一些改變。洗澡時,媽媽為他放了半浴缸的溫水,并準備了各種各樣可以舀水盛水的瓶子。小男孩興奮不已,在浴缸里大鬧“水族館”。媽媽不動聲色在一旁適當地說:“你看看哪個瓶子舀水多?”“瓶子漂在水上像小船啊!"半個小時過去,男孩心滿意足地收起水瓶,“好了,玩好了。”?
連續幾次,媽媽總在恰當的時候為男孩更換可以在水中玩耍的器物。小男孩快樂地度過了對水極度感興趣的時光,盡情地玩水,發現了許多有關水的奧秘。卻再也沒有將自來水到處亂灑。?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作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要科學地教、藝術地教。?
有一位聰明的父親,與他的孩子制定了一個協議。父親設計并打印了許多的零食券,每個星期如果孩子不犯錯誤,可以得到一張。如果得到獎勵,可以得到兩張。犯一次錯誤,便不能獲取零食券。若犯了兩個以上錯誤,便要扣去一張。每到周末,父親便將零食券進行回收,或者兌付。孩子可以拿著兌付的現金買自己想吃的零食,或是心愛的玩具。當然,還可以存起來買更大的驚喜。?
我們不難發現,這位父親用充滿藝術性的方法教會兒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如何通過處理自己獲得的零食券學會理財。更機智的是,父親采用了獎多罰少的方法,保護了孩子的積極性,強化了他良好的行為習慣。?
好孩子是不一樣的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和智能優勢。不等于會讀書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作為成人,我們要發現孩子在不同方面表現出來的智能。不能將讀書、成績和考試來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
幼年的愛迪生是大眾眼中的問題兒童,連老師都將他拒之門外。是他的母親包容他,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不斷給他自信,最終才造就了流芳百世的科學家。?
好孩子是天生的,好孩子也是父母造就的。好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改變自己,就可以打造屬于我們的“好孩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