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改革報 作者:中考網小編 2011-10-31 17:49:16
社會承受不起的“理想試驗”
云南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取消“中考”是該省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在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格局中,云南省的此項教育改革力度之大令人吃驚,推動素質教育的決心令人佩服。然而,考慮到現實環境的因素,此項大膽改革還有重要隱患必須排除,否則改革的成效難以確保。
實施取消中考的教育改革,必須回答好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其一,高中選拔學生的標準由中考這一把尺子,變成了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和學業水平考試這兩把尺子,會不會大幅增加教育成本,會不會給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外增加額外的煩惱?其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由學生所在初中作出(實為推薦權),又須由學生想要升入的高中認定(實為自主選拔權),等于把原先集中評判學生的權力“下放”給了所有的初中和高中,這樣無數的中學就合法地擁有了決定學生升學命運的重權,而教育腐敗、升學不公的危險系數必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在各個中學擁有推薦和選拔高中生的自主權后,如何確保教育權力尋租成為不可能,并進而確保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判和認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考試是考孩子,不考試是考家長”,社會上流傳的調侃新民謠形象地反映了現實的無奈。必須清醒地認清基本的現實是,在人際關系復雜、制度實施不規范的當前,考試是最公平、最科學的升學手段。無數活生生的事實早已證明,一旦脫離考試成績的“硬指標”,在金錢攻勢、權力攻勢、人情攻勢的圍攻下,升學選拔必將漏洞百出、丑態百出,大學特長生招錄、免試研究生推薦等丑聞屢見不鮮是直接的證據。云南省準備用以取代中考的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也同樣存在不規范的嚴重隱患,人情化操作、弄虛作假的事例早有報道。
改革設想必須與現實相結合,有現實條件作的設想叫理想,沒有現實條件的設想叫幻想。中國特色的現實,決定了一切改革措施必須同樣具有中國特色才能行得通。中考的存廢,是關系到中學教育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是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決策,萬萬不可有“做試驗”的念頭,一旦出現失誤將導致災難性的社會后果,這種代價慘重的“試驗”沒人能夠“埋單”。社會環境尚未成熟,配套措施尚未完善,整體工作思路尚不周密,取消中考的改革寧可暫緩推行,也絕不可貿然實施。■許曉明
不宜倉促單兵突進
一直以來,以中考成績作為高中學校招生錄取唯一標準,助長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以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取代中考,由高中學校自主錄取新生,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無疑是教育改革的亮點之一。
但是,在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并不充足的現狀下,如果評價標準不科學、程序不透明,也易滋生教育腐敗,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自主招生腐敗,分數不夠錢來湊的教訓已經很多。一旦評價機制失控,取消中考以后,學生要上重點學校,就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交巨額擇校費,托關系批條子、想盡辦法落戶名校附近、到名校借讀,等等,各種擇校大戰將可能更加火熱。
取消中考,既是對手握中考評價大權招生者的考驗,也是對高中招生制度設計公平合理性的檢驗,必須全盤考慮。現有中考制度起碼提供了一個標準量化、公開透明的尺度,讓更多學生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這種評價標準一旦變得模糊,出現成績不及格保送北大研究生之類的奇聞就會在所難免。
教育功能被異化,中考成績成為高中學校唯一錄取依據,本身就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產物。教育資源配置與百姓就學期望不一致,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百姓的教育需要,倉促取消中考,情況不容樂觀。如果綜合素質評價與招生制度設計不完善,取消中考恐怕也只能取消考試本身,各種隱性考試與擇校大戰并不會停止,客觀上反而會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陷入另一種考試泥沼。很多地方“小升初”考試取消后的種種亂象已經說明了問題。
近年來,不少地方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活動。教育資源經過整合補充,雖然名義上重點學校被取消,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但學校之間較大的差距依然存在。這既有硬件設施的差異,也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境方面的差異。在教育整體投入難以顯著增長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往往喜歡把有限的財力,用在能夠“立竿見影”名校身上。與學校標準化建設補充硬件設施相比,師資力量與學校教育氛圍更為重要,但由于校際差異,優質師資非但難以向薄弱學校傾斜,還有向名校集中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中考改革以取消中考“單兵突進”,恐難克服原有招生辦法弊端,又易引發新的問題,須慎重考慮。如果能在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上取得明顯進展,普遍建立起有效監督、公開透明的誠信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之后再取消中考,則將更為穩妥與公平。■ 胡 藝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