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表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2.改革創新精神的表現:與時俱進、銳意進娶勤于探索、勇于實踐。 3.創新精神的表現: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
2025-04-22
十六、 重要、地位 1.對未成年保護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學校保護。 2.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農 問題。 3.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 4.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創新。 5.建設創新型國家,擺
2025-04-22
十五、 數字 1.一個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現階段的主要矛盾。 2.一個中心:經濟建設為中心。 3. 兩個階段 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
2025-04-22
十四、 本質、實質、性質 1.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人民當家作主。 4.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
2025-04-22
十三、 前提、關鍵 1.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 2.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 3.實現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文化多樣性。 4.維系良好人際
2025-04-22
十二、 關系 1.理想(夢想)與現實的關系: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對現實有指導作用;努力架起理想與現實的橋梁。 2.個人夢與中國夢的關系:個人夢與中國夢密不可分,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中國夢為實現個人夢提
2025-04-22
十一、 特征、特點 1.法律的特征: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犯罪的基本特征:嚴重社會危害性(最本質特征);刑事違法性(法律標志);應受刑罰處罰性(嚴重
2025-04-22
十、 保證、保障 1.權力正確行使的根本保證:監督。 2.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 3.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法治。 4.實現國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2025-04-22
九、 體現、表現 1.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憲法。 2.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國家利益。 4.自信的中國人的具體表現:對國家有認同、對文化有底氣、對發展有信
2025-04-22
八、 原則 1.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2.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3.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4.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
2025-04-22
七、 說法絕對 正確 1.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協商民主。 2.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 3.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 4.我們的強國之路:
2025-04-22
六、 使命、命運、生命、必然、必由 1.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2.國家命運所系:創新驅動。 3.改革開放的生命:創新。 4.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民主。 5.實現中華民族
2025-04-22
五、 根本 1.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三農 問題)。 2.發展的根本目的:增進民生福祉。 3.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科技創新能力。 4.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5.國家的
2025-04-22
四、 基本、基儲基石 1.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依法行政。 2.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自然資源。 3.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 4.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和平統一、一
2025-04-22
三、 最、全、集中、首先、第一、一切 1.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 2.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 3.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 4.維護人民
2025-04-22
二、 目的、目標 1.近代以來,一百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強國富民。 2. 我們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
2025-04-22
一、 核心、中心 1.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是創新。 2.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 3.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 4.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 5.依法行政的核心: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2025-04-22
說服、教育、出謀劃策或幫助.... ①說服、教育、出謀劃策 基本思路: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指出錯誤是什么?說明為什么錯?應該怎樣做? ②幫助.... 基本思路:指出錯誤;說明為什么錯(即理由);應該怎樣做;
2025-03-29
青少年應怎么做?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作為中學生,面對某某問題你應該怎么辦(怎么做), 你怎樣用實際行動來應對某某問題 或 你打算怎樣去做 等。 解答此類題目應把握兩個方面: 一是在思想,上樹立什么理想(觀
2025-03-29
行為評析 基本思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步驟: (1)找準行為; (2)行為定性(一般從法和德的角度進行評價定性); (3)尋找依據(不正確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原則、沒有行使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
2025-03-29
怎樣解決 問題,避免 ...現象,或提出.....對策,為...提議? 基本思路:首先要明確所提建議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①分清對象(即給誰提合理化建議,由誰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2025-03-29
談作用、影響、意義 意義型的設問有 積極影響 、 經濟、政治意義 、 意義 等。 基本思路: 意義型 主要是針對某一 做法 或某一 事件 有什么意義來設問。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首先要明確有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社
2025-03-29
簡要說明....這樣做的道理?為什么要樣做(說)?(理由) 解題方法:一般情況下要回答: 這樣說(做) 的依據、意義(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
2025-03-29
結合材料,談理解、認識、感悟、感想、體會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 對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認識) , 談談你對某某問題的認識(理解) ,或 談談為什么要怎樣 等,重點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問題思考的深度
2025-03-29
材料說明、反映了什么?(體現了哪些觀點?)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 上述材料說明(表明)了什么? 或 上述材料反映(體現)了什么? 等,多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 解答對策:先回答出材
2025-03-29
直接式設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 設問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編輯推薦: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
2025-03-29
評析 評價 型題目專項練習解題方法: 回答此類題目一般是先判斷(對、錯或不全面)(即是什么); 其次寫出相應的依據(可以是一些法律規定,或教材的某些理論觀點),再聯系材料中的觀點或行為進行分析(即為什么
2025-03-29
青少年應當如何做: ①(思想上)樹立XX方面意識,增強XX方面觀念,提高XX方面的是非辨別能力....... ②(行動上)在學習上,我們應該XX;在生活上,我們應該XX;在工作上,我們應該....... ③(影響他人上)勇于批
2025-03-29
【解題方法】 國家、政府應該.....(政策,法律、制度等) 針對我們身邊存在的問題,我認為 ; 社會、學校應該...(風氣氛圍、教育、培養人才); 家長、青少年應該...(監督、引導、學習、理想等)。 意義、作用型
2025-03-29
漫畫、圖畫要抓兩點: 一是這個圖式的名稱是什么? 二是圖式的構成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編輯推薦: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考時間線
2025-03-29
關于 圖表、表格 類題型: 一是總看,即看標題是什么; 二是橫看,一般是時間的排序或進程; 三是縱看,一般是看名稱或內容; 四是看試題的要求,即看設問,然后進行答題。 編輯推薦: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
2025-03-29
啟示型題目:(認識、理解、啟示等) 提出問題(是什么):體現了XX、反映了XX、符合了XX; 分析問題(為什么):可從原因、意義、作用、影響上分析; 解決問題(怎么做):可從國家、社會、學校或家庭和中學生等方
2025-03-29
觀點型題目:(說明、體現、符合) 抓關鍵詞 回歸教材 組織語言(運用政治術語作答)。 編輯推薦: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
2025-03-29
實踐題 ①班會:主題,目的,標語,歌曲步驟活動方式,發言提綱(看法); ②做活動調查組(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調查對象提出建議),宣傳組(板報,板報欄目漫畫,解說詞),策劃組(征文演講知識競賽,圖
2025-03-29
評價問題 注意點:引入材料+知識評析; 答案組合:行為評價(行為定性與判斷)+道德角度+法律角度+心理品質方面。 編輯推薦: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
2025-03-29
材料分析題(分析思路及格式) 解題關鍵在于搞清所給材料涉及到哪些知識點(判斷出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按以下格式答題: ①用課本知識分析說明觀點(原因); ②結合材料分析; ③回歸提問得出結論; ④表態(
2025-03-29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www.huayeff.com. All Rights Reserved.